(电子发烧友原创 章鹰)2022年,物联网市场风云变幻。消费电子需求疲软,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消费物联网需求出现波动,物联网产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挑战,可穿戴设备市场持续萎缩、疫情的冲击让新零售的前景不明朗、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的落地放缓等等问题。但是工业、智能汽车却在加速发展,2022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破144亿。
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大潮中,物联网产业的红利才刚刚释放。疫情影响逐渐消散,IoT Analytics预测,到2025年,全球物联网连接数破270亿,产值将突破5370亿美元,物联网将在细分领域展现充分的增长潜力。
12月8日,由电子发烧友主办的2022第九届中国IoT半导体大会的圆桌论坛上,电子发烧友网分析师吴子鹏担任主持,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楼氏电子资深销售经理廖彬彬和电子发烧友副主编章鹰,发表他们的前瞻观点和对IoT市场、泛终端产品趋势和技术走向的最新洞察。
物联网终端市场出现新热点 2023年看好三大细分市场增长
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认为,今年5G物联网出现稳步增长,尤其在工业领域,智能工厂的推进,工业路由器、CPE的出货量都出现快速增长。在他看来,智能可穿戴也是一个潜力增长市场,前期可穿戴产品在物联网细分市场当中发展出现瓶颈,主要与芯片技术和电池技术有关联,随着芯片功耗降低,电池技术突破,可穿戴设备体积和重量进一步改善,未来3年可能是其爆发期,中国市场可穿戴产品的普及化可望到来。
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指出,智能家居领域,Matter1.0标准和认证程序的推进,加速更多产品和不同厂商的产品进入Matter生态圈,Matter标准助推更多厂商产品进入海外市场。
“AR和VR市场,大家之前对这些终端增长抱有较高的预期,尤其是元宇宙相关概念和热点的带动,但是在AR或VR硬件上,业界厂商还需要下更多功夫提升性能,减少重量和体积,提供给客户一个良好的体验。‘以人为本’,新硬件为用户带来良好体验后,再结合软件、生态的发展,才可能在未来展现良好的发展前景。” 楼氏电子资深销售经理廖彬彬表示。
电子发烧友副主编章鹰的观察是,今年消费电子需求下滑,房地产市场放缓,消费物联网需求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智能汽车、工业路由器、CPE和智能表计的出货量都呈现稳步增长,物联网市场长期看好,我们认为2023年,随着疫情对经济影响变弱,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物联网多个细分市场会出现成长。
AR和VR产业的引爆点在哪里?人机交互体验突破最为关键
“AR和VR是消费类电子产品,与人的体验强相关。这个产业的引爆点是出现突破技术瓶颈的硬件设施,从而全面提升人机交互体验。” 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分析说。
他认为,技术提升是必由之路,之前是基于4G WiFi的连接,时延、可靠性并不高,后面有5G技术加持,但是毕竟是R15标准阶段,比较4G主要还是网络吞吐量的提高。到了5G R16、R17标准冻结,未来到了5G R18,不管是高吞吐量,更低的时延,更低功耗技术的加持,这些会对AR、VR设备的人机交互体验的改善起到明显的效果。
楼氏电子资深销售经理廖彬彬表示:“我们最近参与的AR和VR项目很多,包括我们和全球头部的AR和VR公司合作,楼氏聚焦提升AR和VR眼镜在音频方面的体验感受。
这里涉及三大要点:一是如何让AR或者VR设备如何清晰拾取人的声音,而且只拾取你想要的声音,过滤掉附近的噪音;二是让VR或AR眼镜听起来更好听,AR眼镜的Speaker放在镜腿上面,如何在小体积下放出有震撼力效果的音乐,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的工作。其次,你要考虑佩戴者耳朵的位置和Speaker位置固定,如何在随机动态的工作情况下,也要输出比较好的声音。三是AR设备功耗很低。楼氏针对这些需求推出了一些功耗低,小体积的元器件,包括低功耗麦克风、低功耗DSP Audio处理器,这些都可以让AR或者VR设备在声音方面有很好的表现。”
AR和VR引爆点,廖彬彬认为关键也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音频也是用户体验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楼氏电子在这方面有很好的技术储备和元器件来支撑AR眼镜或者VR设备向前发展。
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认为,AR和VR设备现在卖得不好,一方面是成本高,一方面是用户体验还不完美。人的体验主要包括视觉体验、听觉体验和触觉体验,屏幕是不是足够的高清,是否有丰富的游戏内容让用户加入,还有用VR眼镜看电影,是否有足够的电影片源来支持用户做选择。还有现在VR设备比较重,消费者带起来不舒服,续航时间也比较短。如果有足够好的视觉、听觉、触觉体验,还有内容生态,是不是能让消费者为它买单,这是几个关键点。
围绕AR眼镜的无线连接技术,泰凌微有布局,包括2.4GHz频段的无线连接方案,主要围绕无线音频的连续传输,从VR头戴设备到无线耳机,确保一个超低延时。泰凌微推出一个单芯片同时满足多设备的无线交互,在VR头盔中包括无线音频、无线传输数据的交互,这些对于VR体验的提升十分关键。
智能汽车领衔,5G物联网五大细分场景应用加速落地
“2019年,广和通推出第一代5G模组,过去三年,中国5G引领全球发展,中国5G基站在2022年11月达到225站,占全球5G基站70%。在中国5G网络实现广覆盖后,应用也在起量。
首先,在中国的车载前装市场大约是1500万台,5G模组占比已经到了80万,增长非常快。其次、海外市场,随着居家办公和移动办公的兴起,5G FWA市场兴起,5G CPE市场起量,每年以30%的速度增长。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5G CPE出货量有800万台。还有,随着支持5G R16标准的终端设备商用,5G LAN技术促进,5G+工业互联网应用加速。尤其在智慧工厂和智慧矿山。” 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总结说。
电子发烧友副主编章鹰认为,智能工厂、智能家居和智慧医疗是5G技术催生加速落地的三大场景。首先,工业互联网是 5G、大数据、AI 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应用场景之一。基于5G和其它相关技术,解决许多生产问题,例如自主移动机器人(AMR)、定位自动导引运输车(AGV)的应用和使用等。
在智能家居领域,5G技术加速落地。在未来的智能家居中,5G技术支持的无线模块及传感器网络将彻底改变家庭的传感器网络。而在智慧医疗领域,虽然疫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远程医疗在人们生活中的接受度明显提高,如何使用各种5G设备和网络,提升看病效率,成为大家关注的方向。
在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看来,车联网是未来5G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当然在智能楼宇、智能表计的应用上,低功耗广域的连接技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智慧医疗也是我比较看好5G技术未来应用的领域。
车内网+车路协同创新,还有三大突破点
在车联网业务领域,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表示,在车内网络创新方面主要是一个实时的高清定位,不仅包括卫星导航的高清定位,还包括车上各种传感器,比如毫米波雷达、红外雷达、摄像头得到的一些数据,传输给ADAS端使用,最终让汽车在行驶当中实时感知周围环境,结合导航信息进行系统运算和分析,帮助驾驶者提前预判风险。
在车路协同领域,我们配合车厂合作前装T-Box,在C-V2X领域,路侧单元RSU和OBU对上,实现高效互检测,车和路才能实现有效的信息传输,达到智能驾驶效果。
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表示,他们看到无钥匙为代表技术创新在车载上的应用,采用手机作为开车和锁车的工具,通过用户手机和车之间信号传递,实现智能自动化对车辆控制,基于蓝牙高精度定位方式,采用蓝牙的多个接受设备,手持手机用户随着算法提升可以达到准确水平。还有UWB技术,进一步提升定位精度,提供更好的体验。
Matter1.0标准来了,物联网演进有哪些进展?
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表示,非常欢迎Matter1.0标准和认证程序落地,市面上已经有一部分经过认证的Matter的产品。泰凌微物联网SoC芯片也已经过了Matter认证,客户也在使用泰凌微产品的设备也在进行认证,我们相信,2023年更多的终端厂商会关注到Matter,带来一个示范效应。这将带动更多的中国厂商加入Matter产品的开发和认证。我们预计市场并不会一蹴而就,会迎来新的市场挑战和困难。
“针对Matter1.0标准的进展,我们看到连接的终端产品品类还不多,包括照明控制设备和网桥、电视和音频,还有窗帘、安防传感和门锁,但是我们关注的智能家电、扫地机器人、摄像头、AP无线接入还没有纳入,预计到2023年,这些品类会逐渐加入到未来演进版本,充分扩大Matter生态圈的范围,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演进方向。”电子发烧友副主编章鹰分析说。
展望2023年,语音控制+位置服务+智能汽车成为物联网创新点
楼氏电子资深销售经理廖彬彬表示,在物联网演进当中,语音控制发展不尽如人意,主要这个部分和AI强相关,楼氏电子和头部AI公司合作,希望通过高性能设备,结合楼氏电子的语音识别的算法,物联网设备可以实现语音应用上达到更加流畅、自然。语音控制的物联网是非常有前景的领域。
泰凌微业务拓展总监梁佳毅认为,蓝牙高精度定位在物流、仓储的追踪领域有挖掘的空间,我们未来会看到蓝牙高精度定位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位置服务这个领域有增长的前景。
广和通5G产品行销经理许良翮表示,展望2023年,市场会更加活跃,To B和To C领域都会有新创新成果出现,需要我们持续关注。电子发烧友副主编章鹰认为,2023年,智能网联汽车趋势更加明显,从芯片、模组、软件定义平台等诸多领域,国内厂商都有切入机会,今年,超过10家物联网芯片公司切入汽车芯片赛道,就是一个可喜的变化,相信中国汽车市场需求会给厂商带来更多发展机会。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物联网大咖对话:汽车和工业市场起飞,泛物联终端加速,如何掘金物联网蓝海市场-物联网泛在化特征 https://www.yhzz.com.cn/a/5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