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Removed_Tina_Linux系统调试使用指南-openrefine数据清洗

OpenRemoved_Tina_Linux系统调试使用指南

1

概述1.1 编写目的

1.2 适用范围

1.3 相关人员

2 调试方法及工具

2.1 内核日志

2.2 GDB2.2.1 介绍

2.2.2 配置

2.2.3 使用

2.2.4 更多用法

2.2.5 注意事项

2.3 gdbserver.

2.3.1 介绍

2.3.2 配置

2.3.3 使用

2.4 coredump.

2.4.1 介绍

2.4.2 配置

2.4.3 配置生成coredump文件.

2.4.4 通过gdb定位问题

2.5 perf

2.5.1 介绍

2.5.2 配置

2.5.3 使用

2.6 strace

2.6.1 介绍

2.6.2 配置

2.6.3 使用

2.7 valgrind.

2.7.1 介绍

2.7.2 配置

2.7.3 使用

2.8 轻量级日志永久转存.

2.8.1 使能日志转存.

2.8.1.1 使能内核功能模块

2.8.1.2 指定分区

2.8.2 获取奔溃日志.

2.8.2.1 挂载文件系统.

2.8.2.2 读取文件

2.8.2.3 删除文件

2.8.3 高级功能配置.

2.8.3.1 分区的空间分布

2.8.3.2 高级功能

OpenRemoved_Tina_Linux系统调试使用指南

1 概述

1.1 编写目的

本文主要服务于使用Tina软件平台的广大客户,帮助开发人员方便快速了解Tina平台系统调试工具。

1.2 适用范围

本文适用于Tina3.5版本以上软件平台;对硬件环境没有要求,所有Allwinner硬件平台都适 用。

其中,注意linux-5.4内核上暂未支持pstore功能。

1.3 相关人员

适用Tina平台的广大客户与开发人员。

2 调试方法及工具

2.1 内核日志

内核日志默认打印在env.cfg中配置,文件路径:

文件一般在芯片方案配置目录下,例如:

device/config/chips/v853/configs/perf1/linux/env-4.9.cfg

device/config/chips/r528/configs/evb2/env.cfg

文件中的loglevel决定打印等级

loglevel=

在进入系统后,有下面方法可以修改打印等级:

echo 8 > /proc/sys/kernel/printk

dmesg -n 8

2.2 GDB

2.2.1 介绍

GDB(GNU symbolic debugger)是GNU开源组织发布的一款调试工具,用于调试由GCC编译的代码。它的功能非常强大,使用命令行的调试方式,允许调试复杂的应用程序,给程序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2 配置

Tina SDK中GDB源码包位于dl目录下,默认不配置GDB软件包,使用时需要先选上GDB。配置方法如下。

make menuconfig –>

Development –>

<*> gdb——————————————————- GNU Debugger

2.2.3 使用

按照上述方法配置好GDB后,重新编译并烧写系统,在设备端口运行gdb即可调试应用程序。

gdb

2.2.4 更多用法

gdb调试命令很多,如何使用可以参考:https://www.gnu.org/software/gdb/documentation/

2.2.5 注意事项

调试信息

gdb主要用来调试C/C++的程序。在编译源码时必须要把调试信息加到可执行文件中。即编译参数带上-g参数。如果没有-g,将看不见程序的函数名和变量名,代替它们的全是运行时的内存地址。

多线程调试

已运行进程调试

gdb attach -p ,其中pid为需要调试的进程名字。

2.3 gdbserver.

2.3.1 介绍

gdbserver是可以对目标设备上的程序进行远程调试的软件。

2.3.2 配置

make menuconfig –>

Development –>

<*> gdbserver…………………………… Remote server for GNU Debugger

2.3.3 使用

先确定本地回环接口是否打开,如未打开需要先进行网络配置,在小机端执行以下命令。

ip addr add dev lo 127.0.0.1/32 //设置本地回环地址为127.0.0.

ifconfig lo up //使能端口

在小机端运行gdbserver程序

gdbserver 127.0.0.1:3456 process //3456为目标板端口号,用户自己定义,process为应用程序名字

在主机端做adb端口映射

adb forward tcp:3456 tcp:3456 //第一个 3456 为主机端口,第二个 3456 为目标板端口

在主机使用gdb

${PC端编译工具链路径}/arm-openwrt-linux-gnueabi-gdb process

主机端进行进入gdb界面,执行

target remote :

连接正确可开始调试程序,最开始会从_start函数开始,所以可以先执行下边调试指令,进入 应用程序的main函数进行调试。

b main c

2.4 coredump.

2.4.1 介绍

程序运行过程中异常终止或崩溃,操作系统会将程序当时的内存状态记录下来,保存在一个文件中,这种行为就叫做CoreDump。

可以认为CoreDump是内存快照,但实际上,除了内存信息之外,还有些关键的程序运行状态也会同时记录下来,例如寄存器信息(包括程序指针、栈指针等)、内存管理信息、其他处理器和操作系统状态和信息。

CoreDump对于调试程序是非常有帮助的,因为对于有些程序错误是很难重现的,例如指针异常,而CoreDump文件可以再现程序出错时的情景。

技巧:man core 可以看到 core dump file 详细说明。 man 7 signal 可以看到信号详细说明。

2.4.2 配置

tina根目录下,make kernel_menuconfig,选中以下配置。 Userspace binary formats –> [*] Enable core dump support 涉及到的内核配置:CONFIG_COREDUMP

2.4.3 配置生成coredump文件.

(1) ulimit -c unlimited; (2) echo ‘core.%e.%p’> /proc/sys/kernel/core_pattern;

(1)表示在异常时产生core dump文件,不对core dump文件的大小进行限制。

(2)指定core dump文件的存储位置及名称,表示产生的core文件中将带有崩溃的程序名、以 及它的进程ID

core_pattern的格式说明: %%单个%字符 %p所dump进程的进程ID %u所dump进程的实际用户ID %g所dump进程的实际组ID %s导致本次core dump的信号 %t core dump的时间(由 1970 年 1 月 1 日计起的秒数) %h主机名 %e程序文件名 具体可以通过man core查看

技巧: core dump 文件默认存放在 tmp 目录下,如果有指定目录 , 注意目录必须存在, coredump 不支持创建目录。 /proc/sys/ker-nel/core_uses_pid ,内容为 1 ,一定会加上进程 ID ,即使 core_pattern 中没有 %p 。

2.4.4 通过gdb定位问题

生成coredump文件后(例如/tmp/core),gdb运行该文件:

./gdb coredump_sample /tmp/core

具体可以查看gdb或者gdbserver章节描述。

2.5 perf

2.5.1 介绍

Perf是从Linux 2.6开始引入的一个profiling工具,通过访问包括pmu在内的软硬件性能计数器来分析性能,支持多架构,是目前Kernel的主要性能检测手段,和Kernel代码一起发布,所以兼容性良好。

性能瓶颈如果要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大类: cpu/gpu/mem/storage ,其中gpu用Perf没法直接探测(这个目前比较好用的工具就只有DS5),storage一般用tracepoint来统计。总的说来,Perf还是侧重于分析cpu的性能,其他功能都不是很好用。常用的功能有以下几个。

record:收集profile数据

report:根据profile数据生成统计报告

stat:打印性能计数统计值

top:cpu占有率实时统计

2.5.2 配置

perf工具依赖内核选上PERF_EVENTS等配置,具体配置介绍如下:

支持perf基本功能选项,必须打开: CONFIG_PERF_EVENTS=y CONFIG_HW_PERF_EVENTS=y 支持堆栈跟踪: CONFIG_FRAME_POINTER=y 支持解析内核和外部包符号,GCC编译时加上-g选项: CONFIG_KALLSYMS=y 支持TRACEPOINTS: CONFIG_FTRACE=y 支持内核态动态跟踪: CONFIG_KPROBES=y CONFIG_KPROBE_EVENT=y 支持用户态动态tracepoint跟踪: CONFIG_DEBUG_INFO=y //以下配置需要执行make kernel_menuconfig进行配置 支持用户态动态跟踪: CONFIG_UPROBES=y CONFIG_UPROBE_EVENTS=y 支持内核态lock跟踪: CONFIG_LOCKDEP=y kernel lock tracing: CONFIG_LOCK_STAT=y 支持TRACEPOINTS: CONFIG_TRACEPOINTS=y

注意:部分内核不支持用户态动态跟踪,例如linux3.4,具体是否支持,内核搜索是否有该配置 选项即可。

上述介绍的配置都是内核的配置,Tina中直接通过make menuconfig可以选上部分配置,配 置方式如下:

tina根目录下,make menuconfig,选中以下配置: Global build settings —> [*] Compile the kernel with frame pointers [*] Compile the kernel with symbol table information -*- Compile the kernel with tracing support [*] Compile the kernel with kprobes support Development —> <*> perf…………. Linux performance monitoring tool

选上上述配置之后编译即可,部分使用者需要修改 perf编译工具的编译参数,可配置pack- age/devel/perf/Makefile中MAKE_FLAGS参数,修改其中的NO_XXX=1。修改之后会新 增依赖,相应的先编译依赖再编译perf。

2.5.3 使用

root@TinaLinux:/# perf stat /bin/perftest Starting convolution! thread = 4 ,count = 2 Finished convolution! Time consumed 20 seconds. Performance counter stats for /bin/perftest: 20236.937258 task-clock # 0.994 CPUs utilized 2404 context-switches # 0.119 K/sec 0 CPU-migrations # 0.000 K/sec 1572 page-faults # 0.078 K/sec 24241775385 cycles # 1.198 GHz stalled-cycles-frontend stalled-cycles-backend 7514299585 instructions # 0.31 insns per cycle 621110448 branches # 30.692 M/sec 1134868 branch-misses # 0.18% of all branches 20.352726051 seconds time elapsed

2.6 strace

2.6.1 介绍

Strace通过ptrace系统调用来跟踪进程调用syscall的情况。

2.6.2 配置

tina根目录下, 运行make menuconfig,选择 Utilities —> <*> strace………………………. System call tracer

2.6.3 使用

strace启动程序的同时用strace跟踪。

strace -p pid对于已经启动的程序通过-p参数attach上去。

2.7 valgrind.

2.7.1 介绍

Valgrind是一套Linux下,开放源代码(GPLv2)的仿真调试工具的集合。由内核(core)以及基于内核的其他调试工具组成。内核类似于一个框架(framework),它模拟了一个CPU环境,并提供服务给其他工具;而其他工具则类似于插件(plug-in),利用内核提供的服务完成各种特定的内存调试任务。Valgrind包括以下工具,Tina平台使用较多的工具是memcheck,用来检查应用程序内存泄漏情况。

Memcheck:内存使用情况检查。

Callgrind:收集程序运行时的一些数据,函数调用关系等信息。

Cachegrind:模拟CPU中的一级缓存I1,D1和L2二级缓存,能够精确地指出程序中cache的丢失和命中。

Helgrind:用来检查多线程程序中出现的竞争问题。

Massif:堆栈分析器,它能测量程序在堆栈中使用了多少内存,告诉我们堆块,堆管理块和栈 的大小。

2.7.2 配置

tina根目录下, 运行make menuconfig,选择 Development –> <*> valgrind …………………….debugging and profiling tools for linux

2.7.3 使用

valgrind –tool=memcheck –leak-check=full {program}

2.8 轻量级日志永久转存.

全志轻量级日志永久转存方案依赖于内核原生的pstore文件系统,设计了pstore/blk模块,配 合全志的Flash驱动,实现在内核奔溃时,自动把日志转存到Flash中,并在开机后以文件形式 呈现到用户空间。

此方案在全志释放的Linux-4.9及之后的内核版本中支持,暂时不兼容Linux-3.4/3.10/4.4等 旧内核版本。

pstore/blk 模块及其衍生的 pstore/zonemtdpstore 模块已合并进Linux社区。详细的 使用文档可参考社区内核文档。

Documentation/admin-guide/pstore-blk.rst

全志的实现支持社区的所有Frontend功能,包括:

kmsg -内核Panic/Oops/emerg/restart/halt/poweroff时的日志信息。

pmsg -用户空间的信息转存(Android用于存储系统日志)。

ftrace – ftrace信息。

console -串口终端信息。

在pstore中,kmsg前端基于kmsg_dump的机制,在最新的版本中支持所有的kmsg_dump_reason。kmsg_dump机制可以在特定时机出发回调,把内核的日志缓存log_buf导出。

在pstore中,pmsg是pstore提供的用户空间转存信息的方法。用户空间程序把需要记录的信息写入到/dev/pmsg0的设备节点,在重启时,即可在pstore的挂载目录中获取写入的信息。在Android平台把pmsg用于存储系统日志。

当前不同存储介质对Frontend的支持情况如下表。

表2-1: pstore支持的Frontend

介质 panic oops pmsg ftrace console nor N Y N N N (ubi) spinand N Y N N (nftl) spinand Y Y Y Y mmc Y Y Y Y Y rawnand Y Y Y Y Y

! 警告:并不是所有的 rawnand/(nftl) spinand 都支持所有的 Fronend 功能,以实际驱动为准。

2.8.1 使能日志转存.

日志永久转存的方案,除了内核使能pstore/blk之外,还需要为其提供一个专用分区。因此使能日志转存有两个步骤。

使能内核功能模块

指定分区

2.8.1.1 使能内核功能模块

进入内核的 menuconfig ,在Tina平台可以在任意目录执行: m kernel_menuconfig

[kernel menuconfig] |-> File systems |->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 Persistent store support |-> Log panic/oops to a block device |-> block device identifier |-> Size in Kbytes of kmsg dump log to store |-> Maximum kmsg dump reason to store |-> Size in Kbytes of pmsg to store |-> Size in Kbytes of console to store

上述的属性配置,例如 block device identifier 可以通过 h 按键获取详细的说明。这些属性 配置同时支持Kconfig和Module Parameters的两种配置方式,且 Module Parameters 具 有更高的优先级。

block device identifier 指定使用的块设备

Size in Kbytes of kmsg dump log to store 为kmsg前端分配的空间大小

Maximum kmsg dump reason to store kmsg dumper支持的reason最大值(见enum kmsg_dump_reason)

Size in Kbytes of pmsg to store 为pmsg前端分配的空间大小

Size in Kbytes of console to store 为console前端分配的空间大小

技巧:block device identifier 见指定分区章节,其他属性使用默认配置即可。

2.8.1.2 指定分区

为内核pstore/blk模块指定使用的块设备分区,首先我们创建一个小容量分区,容量大小建议 [256K-1M] ,参考下表。

表2-2: pstore分区大小建议

Flash容量 建议大小 容量<= 128M 256K 128M <容量<= 1G 512K 容量> 1G 1M

在sys_partition.fex中添加pstore分区,例如:

[partition] name = pstore size = 512 user_type = 0x

在创建了分区后,需要“告知”内核模块使用哪个分区。如上文所述,目前为止pstore/blk支 持Kconfig和Module Parameters两种配置方式。Kconfig比较简单,因此下文主要是讲解 Module Parameters的配置方式。

Module Parameter要不在手动加载模块时指定:

# insmod pstore_blk.ko blkdev=XXXX

如果是编译进内核,需要在内核 cmdline 中添加内核模块参数。

在全志平台,需要修改 env-XXX.cfg 。在对应存储介质的 setargs_XXX 中添加如下内容。

pstore_blk.blkdev=<分区路径>

例如:

setargs_mmc=… pstore_blk.blkdev=/dev/mmcblk0p …

除了路径之外,还可以使用如下的形式。

pstore_blk.blkdev=<主设备号:次设备号>

其中 主设备号 表示的存储介质, 次设备号 代指哪个分区。

我们可以在进入到命令行后,通过ll命令获取主次设备号,例如:

$ ll /dev/mmcblk0* brw——- 1 root root 179, 0 Jan 2 04:20 /dev/mmcblk brw——- 1 root root 179, 16 Jan 2 04:20 /dev/mmcblk0boot brw——- 1 root root 179, 32 Jan 2 04:20 /dev/mmcblk0boot brw——- 1 root root 179, 1 Jan 2 04:20 /dev/mmcblk0p brw——- 1 root root 179, 2 Jan 2 04:20 /dev/mmcblk0p brw——- 1 root root 179, 3 Jan 2 04:20 /dev/mmcblk0p brw——- 1 root root 179, 5 Jan 2 04:20 /dev/mmcblk0p

/dev/mmcblk0p5 为例, 主设备号是 179 ,从设备号是 5 ,因此cmdline可以写为blkoops.blkdev=179:

下面进一步说明 pstore分区 的对应关系:

在Tina个别平台做了进一步封装,只需要在 env-XXXX.cfg 中添加blkoops_partition=<分区名>和blkoops_blkdev=<分区路径|设备号>,例如:

blkoops_partition=pstore #分区名对应sys_partition.fex blkoops_blkdev=93:7 #可先任意写一个 setargs_nand=… pstore_blk.blkdev=${blkoops_blkdev} …

uboot则会根据blkoops_partition的分区名,自动匹配和修改blkoops_blkdev。

对于不支持进一步封装的方案,可在启动后查询cmdline的partitions参数,例如:

$ cat /proc/cmdline …. partitions=boot-res@mmcblk0p2:env@mmcblk0p5:boot@mmcblk0p6….

OK,到此日志永久转存的功能已经使能。

2.8.2 获取奔溃日志.

2.8.2.1 挂载文件系统.

全志轻量级日志转存的方案基于的是pstore文件系统,因此需要挂载文件系统后才能使用。

在Tina平台中,pstore文件系统已经实现默认开机自动挂载,可以通过 mount 命令确认,例如:

# mount ··· pstore on /sys/fs/pstore type pstore (rw,relatime) ···

Android平台,需要自行实现挂载,挂载命令可参考:

mount -t pstore pstore /sys/fs/pstore

挂载后,在触发日志转存重启后,可以在挂载点 /sys/fs/pstore 中可获取奔溃日志文件,例如:

root@TinaLinux:/sys/fs/pstore# ll drwxr-x— 2 root root 0 Jan 1 1970. drwxr-xr-x 5 root root 0 Jan 1 1970 .. -r–r–r– 1 root root 15504 Mar 19 19:39 dmesg-pstore-blk- -r–r–r– 1 root root 15881 Mar 19 19:39 dmesg-pstore-blk- -r–r–r– 1 root root 2 Jan 1 1970 pmsg-pstore-blk- root@TinaLinux:/sys/fs/pstore#

可以通过命令 echo c > /proc/sysrq-trigger 主动触发内核奔溃以验证功能。

2.8.2.2 读取文件

奔溃日志会以文件形式呈现到挂载点,一次奔溃一份日志,文件名格式如下。

<日志类型>-pstore-blk-<编号>

我们可通过标准的IO接口访问导出的日志文件。

我们可以通过名字区分dmesg日志记录和psmg日志记录,但dmseg日志记录如何细分pan-ic/oops/oom呢?

在dmesg日志记录的第一行可以进一步细分日志类型和触发次数累计,例如:

root@TinaLinux:/sys/fs/pstore# head -n 3 dmesg-pstore-blk- OOM: Total 8 times OOM#8 Part <4>[ 95.111229] [] (do_page_fault) from [] (do_PrefetchAbort+0x38/ x9c)

除此之外, 文件时间表示的是奔溃触发时间

2.8.2.3 删除文件

可以直接删除生成的日志文件

rm /sys/fs/pstore/*

对使用mtdpstore模块的spinor/(ubi) spinand存储方案,考虑到存储物料的擦除特性,当同 时存在多个连续文件,且刚好这些文件数据存储在同一个物理块内时,要把同一个块内的文件全 部删除后才会真正删除文件。

2.8.3 高级功能配置.

2.8.3.1 分区的空间分布

默认情况下,pstore/blk的每一份记录为64K。意味着如果分区大小为256K,则一共能同时存 在 4 份记录。假设只使能kmsg和pmsg的记录,此时分区的划分情况大致如下表:

表2-3: pstore分区分布

0 – 64K 64k – 128K 128K – 192K 192K – 256 K pmsg dmesg.0 dmesg.1 dmesg.

显而易见,在划分了pmsg的空间后,剩余的空间全部分配给dmesg。

2.8.3.2 高级功能

内核模块通过cmdline中传递模块参数,可设置高级功能。日志永久转存模块支持以下模块参 数。推荐使用默认配置

表2-4: pstore支持参数

模块名 功能 示例 默认值 pstore_blk.blkdev 供blkoops使用的分区 pstore_blk.blkdev=179:10 NULL pstore_blk.oops_size dmesg记录大小 pstore_blk.oops_size=64 64KB pstore_blk.pmsg_size pmsg记录大小 pstore_blk.pmsg_size=64 64KB pstore_blk.console_size console记录大小 pstore_blk.console_size=64 64KB pstore_blk.ftrace_size ftrace记录大小 pstore_blk.ftrace_size=64 64KB pstore_blk.dump_oops 是否记录Oops日志 pstore_blk.dump_oops=1 True pstore.update_ms 定时刷新日志信息 pstore.update_ms=1000 -1

技巧:默认情况下,只有重启后才会刷新 pstore 的记录,除非使能了 pstore.update_ms 。

审核编辑黄宇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本站不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OpenRemoved_Tina_Linux系统调试使用指南-openrefine数据清洗 https://www.yhzz.com.cn/a/4340.html

上一篇 2023-04-10 22:14:43
下一篇 2023-04-10 22:19:18

相关推荐

联系云恒

在线留言: 我要留言
客服热线:400-600-031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六,08:30-17:30,节假日休息。